第四百八十九章 排斥与抵触 (第2/3页)
,一向都是一视同仁。但贫民之家糊口尚且困难,又那里买得起书本,以及拿得出束脩请得起西席?
那些著名书院,那个不是收费高昂?有名的西席,那个不是束脩高到离谱?没有好的西席授业解道,这读书人想要连续通过三次大考,最终进士及第很难。这就像是黄琼前世时,在考取名校竞争之中,占优势的大多都是教育资源丰富,私立、公办学校繁多的大城市。
而那些中小城市,随着教师结构的不断退步。包括优质生源的离开,考中名校的学生数量,几乎每一年都在递减。甚至到了数年,都没有一个能进入清北复交,这样超一流名牌大学的地步。寒门难出贵子,这句话不仅仅代表着现在。
不说别的,大城市的学校教师名校毕业的比比皆是,外语课程聘请外教的也不在少数。那些中小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学校,又有几个教师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因为收入低,原有的优秀教师,都被大量的挖走,更不要提什么外教了。
几乎上下五千年,除了黄琼前世时那段,他自己都没有经历过的特殊时代之外,无论中外都是适用。平民子弟,因为难以负担起高昂的束脩费用,而无法与那些名师学习,学业便与那些得到名师指点的官宦子弟,水平拉开的不是一点半点。
本朝除了开国之初,还未形成真正世家的那几十年之外,平均每次科举中举的平民子弟,都只有新科进士的三成。剩下的七成,大多数都是官宦子弟与士绅家庭,最次也是土地主一级,真正的平民子弟几乎是寥寥无几。
哪怕朝廷为了保证平民子弟进入仕途,一再想办法做出限制。不仅首开弥封与眷录、锁院制度,而且定制了除谋逆大罪后人,以及娼优后人,签了卖身契的奴仆之家三代不得科举之外,一向都取士不问家世。甚至还规定了自隋朝有科举以来,最为严格的回避制度。
还规定国子监,每年入取世家子弟不得超过三成,其余的名额全部开放给平民子弟。并严格限制萌补官员人数,每个官员可以萌补的子弟不得超过两人,萌补官员不得超过四品。并强制规定父子皆在朝中为官的。父未致仕之前,子官职不得超过正四品。
这些举措,虽避彻底改变了前唐那种行卷制度,造成的科举看家世,取士看门第实际情况。避免了世家子取捷径,但却依旧无法彻底的改变局面。这天下,又有几个像于明远与简雍那样的幸运儿?这不是说朝廷不想法子,是真的教育水平差距问题。
甚至为了保证平民子弟入仕,本朝历代皇帝曾经做过多次努力。高宗朝一次科举为了刻意避嫌,一次将中举的进士之中,朝中二品官员子弟全部黜落。理宗朝时,曾经为了平民子弟科举成绩不佳一事,一口气接连撤换了三任主考官,七路解试主考官。
甚至还杀了主持浙江路科举的一个倒霉蛋,却依旧无果而终。倒不是那些主考官有意识的舞弊,而这就是真实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那些世家族学花费大笔钱财,聘请名师教出来学生,与那些只有一个秀才功名,甚至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人,教出来学生质量能一样吗?
而离了那些商人世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