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隆万盛世 > 1265清丈之始

1265清丈之始

    1265清丈之始 (第2/3页)

不过张居正似乎早有预料,马上笑道:“善贷,朝廷财政的难题你是知道的,若不能想办法增加朝廷赋税,就很难支撑下去。

    你若有其他办法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清丈之事自然可以压下来。”

    听到让他想办法增加朝廷财政收入,魏广德心里当然有想法,只是更加不方便说。

    迟疑片刻,魏广德才继续说道:“可是,清丈田亩兹事体大,是不是在朝中商议一番再上奏。”

    “奏疏递上去,支持的和反对的,都会上奏,到时候通过奏疏也就知道同僚们是个什么态度了。

    召开廷议,大臣们各抒己见,未必能说的明白,不如直接上奏,各人撰写奏疏,或许更能把意见表达清楚。

    到时根据奏疏,也能看清楚朝堂上支持和反对到底那边多。

    其实,就算反对的人多,也不影响行使此策,最主要还是能够找到解决办法。

    若是反对有道理,还能提出解决办法,自然就是可行的,吾也会放弃此策,改为支持。”

    张居正话说的很好,提出反对清丈田亩的理由,还得找到帮朝廷增收的法子,在这个年代,在已经画好的圈子里,是绝对找不到办法的。

    除非敢于打破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也就是所谓祖制。

    不过,真要如此容易,魏广德也早就提出加征商税的法子了。

    实际上,魏广德一直考虑的增加牙税,通过牙行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收税的想法,到现在魏广德还没打算说出来。

    无他,一旦说出来,万一被张居正看中,说不得历史就变了。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其实就是考成法和清丈田地,并以此成果推行了一条鞭法,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这些政策的推出,最显著的就是改善了明廷的财政收入状况。

    每年的赋税能按时完成并上交,又清理了以前的积欠。

    特别是考成法的推出,直接让过去地方上各种理由拖欠赋税的陋习一扫而空。

    没办法,完成赋税才能保住官帽子。

    地方上的官员当然明白钱重要还是官帽子重要的,所以以前和士绅大户联手私分赋税的情况,几乎已经在地方上杜绝。

    也就是大明卫所制下面的军屯制荒废,否则大明财政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应该有根本性改善才是。

    因为军屯荒废,为了养天下百万大军,朝廷只能拨银子补贴军费,再有其他方面的耗费,所以财政才依旧艰难。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有田亩849万顷,到弘治年间就仅剩422.81万顷。

    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於王府,则欺隐於猾民,广东无籓府,非欺隐即委弃於寇贼矣。

    虽洪武朝八百万顷数字争议颇大,言称湖广地区的地方官把许多湖田、退滩地、荒芜以及不能种植谷物的山地都统计在田土数字之中,这才导致洪武年间湖广田地数据的大大膨胀。

    但之后田亩之数不断减少,就太奇怪了,这么多年,按说各地开垦荒地,就算达不到八百万顷之数,也不该只剩下三百多万顷才对,只能说田亩之数早已失真。

    若是再不清丈田地,怕是下面那些人胆大包天,我堂堂大明或是连三百万顷地都没有了。”

    张居正正色开口说道。

    魏广德当然知道其中差距的原由,和后世人想的不同,毕竟田地不可能凭空消失,怎么会明初还有八百万顷田亩,怎么到弘治、嘉靖朝就只剩下四百万的数字。

    其实,这个倒不是地方官府直接把数字减下去了,而是按照明朝的制度,进行了折田。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大明把天下田地分成三六九等,本意是为了均平地产。

    毕竟,田亩有丰贫之分,总不能指望让下等田地和上等田地一样的产出。

    若是均按亩征税,那下等田地一年的产出怕是连赋税都交不够。

    于是明朝就规定,根据田地的等级按照不同面积计算。

    比如地,一般是分为四级,每亩征税2升,那一等正地的面积就是三十步为一亩,二等正地则是四十步,三等正地五十步,最下等正地六十步一亩。

    也就是说,四等地的面积实际上是一等地面积的一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