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刘备借荆州,打一成语 (第2/3页)
,就此撒手人寰。}
{与孙坚和孙策一样,周瑜也是壮志未酬,含恨而终。}
{周瑜去世的噩耗传到京口,孙权如遭电击,失声痛哭道:“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周瑜之死,的确是江东无可估量的损失。}
{说实在的,周瑜智勇兼备,名声、地位、娇妻等等啥都有,而且拥有的都是最好的,不可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刘关张赵诸葛亮,孙策周瑜太史慈,曹操荀彧郭奉孝,前期比较有浪漫色彩的团队。}
{郭奉孝这阵已经死了两年了,死在征乌桓的路上。}
{要是周瑜的战略能实施,还可能真没三国鼎立了,变数就是攻打益州的能不能成功,就算不成功,刘备也非常不好受。}
{周瑜的计划里根本就不可能让刘备做大,刘备也认定周瑜以后会是劲敌,否则就不会说出什么“气量颇大,恐不久为人臣而”的话,只能说是英雄惜英雄吧,奈何不在同一阵营。}
{可惜,周瑜太浪了,身为大军主帅,带头突击敌阵,虽然对己方士气效果突出,但那是骁将先锋的活儿,带头冲锋的将军伤亡率跟小兵并没有太大区别。}
{要是汉献帝正常继位,不敢想这个时期的大汉得多么强大!}
{打出星际!}
……
季汉,
刘备看着病逝的周瑜,叹息一声。
“江陵之战,周瑜受了曹仁一箭,从那以后他的箭伤就反复发作。”
“这未尝不是他病逝之因啊。”
“不过他的病逝对于咱们来说为未尝不是好事。”
“天下智谋之士,看法都差不多,当时孔明劝我不要去京口,也是担心发生周瑜所说之事。”
“但当时身处危急之中,不得不去,真是走了险路,差点逃不出周瑜之手。”
一旁的关羽开口道:
“周瑜此人自视甚高!我与三弟岂是不知忠义之人!”
“二哥说的对!”
“我兄弟二人之命就是大哥之命,我二之躯亦是大哥之躯!想让我二人生出二心,真乃痴心妄想!”
“二哥说的对!”
“如此轻视慢侮我二人,庆其早死,否则关某定要取他项上人头!”
“二哥说的对!”
一旁的的诸葛亮轻笑一声,随后盯着那句‘三国鼎立’若有所思。
三国?
曹操称帝了?
若真如此,天下大义就在主公之手!
再命关将军镇守荆州!
如此,优势在主公!
……
大唐,
“承乾啊,周瑜出身名门,相貌英俊,风流倜傥,有勇有谋,还是一名雅士……说起来比刘备吸引人得多。”
李世民坐在胡椅上,看向李承乾。
“但为什么荆州百姓都愿意投奔刘备呢?”
“要知道,当时的荆南四郡可是虎狼遍地,荒无人烟的地方啊。”
“投奔刘备是要吃不少苦的。”
面对李世民的考较,李承乾回想三国时的历史与李世民的教导,沉吟片刻,回复道:
“孙坚孙策父子在荆州做官时,就滥杀无辜。”
“而孙权这些年攻打荆州,又是屠城,又是掳掠百姓去江东当奴隶,这让荆州百姓对其十分恐惧。”
“而刘备在荆州待了七八年,本就有仁义之名,携民渡江更是落实仁义之举。”
“比起江东孙权更加有道义,所以,投奔刘备的人源源不断,而周瑜大受冷落。”
李世民倒了杯水给李承乾。
“没错,说起来就是道义、仁义这种说常了的东西。”
“但自古为帝者却很少放在心上。”
“纵观两汉,刘家天子除了寥寥数人以外,都占有道义,心怀仁义。”
“而身处乱世的刘备更是将这份仁义衬托了出来。”
“此乃蜀汉消逝的可惜之因。”
李世民叹口气。
“那是一群心怀道义、仁义、忠义之人的寄托。”
“可惜……”
……
北宋·徽宗时期
赵佶对同行的蔡京说道:
“朕知道,对于联金伐辽之事伱们有很多异议。”
“孙权待刘备属于养虎为患,朕对金人也类似如此。”
“但就像孙权借刘备荆州一般。”
“曹操势大,不能不防。就如辽人势大,不能不伐一般。”
“这就叫两害相权取其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