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五百零三章:朱元璋的功绩(中下)

第五百零三章:朱元璋的功绩(中下)

    第五百零三章:朱元璋的功绩(中下) (第1/3页)

    【以《明史·职官志》来看,明制对于元朝最大的继承是它的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实行地方两级制,到了宋代逐渐过渡到两级半,元、明时期正式变成了三级制度。】

    【在两级制时,仅次于京都的州(郡)的数目越来越多,发展到后来有数百个】

    【这么多的机构需要中央直接管理,根本管不过来。】

    【而三级制则在州(府)之上设立了省一级的机构】

    【由于省的数目只有十几个,朝堂的政策传达更有效率,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管理结构,对地方的掌控力更强。】

    ……

    {虽然人们将明代的次一级政府叫作行省,但这只是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它由好几个衙门组成。}

    {主管行政的衙门叫作承宣布政使司,主管军政的叫都指挥使司,主管监察和刑罚的叫提刑按察使司。}

    {承宣布政使、都指挥使、提刑按察使三个官员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都由朝堂直接调遣。}

    ……

    大汉·宣帝时期

    刘病已看得有些心痒痒。

    自霍光以大将军独压朝堂后,武帝的三分制权就已经崩盘了。

    后面的种种也无非是皇权旁落而造成的。

    但如果能以这种方法治十三州……

    刘病已突然了解了朱元璋的用心。

    “一切是为子孙计啊……”

    但这一套确实能避免三者互相勾结,在地方坐大。

    他按下思绪,准备再看看。

    免得像宋朝那般,看着挺好,实则处处陷阱。

    ……

    【与三级制度结构对应的还有三级考试制度。】

    【公元1370年,朱元璋正式建立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

    【专取《四书》、《五经》命题。】

    【以《四书》命题的叫书义,以《五经》命题的叫经义】

    【在行文时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和规定的几家注疏来阐释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

    大唐。

    “这未免显得死板了些。”

    李承乾有些无法理解。

    “科举本就是为国取才,这样限定几家说辞,岂不是要一家独大?”

    李世民看着天幕,突然问道:

    “高明,你说是贫民百姓读的书多,还是官宦子弟读的书多。”

    李承乾自然明白是官宦子弟读的书多。

    他知道阿耶不是凭白询问。

    深想一下,恍然道:

    “限制内容,将百姓与子弟的水平拉近!”

    “在框架之内比拼谁的才智更高!”

    李世民点点头。

    “这朱元璋的本意依然是集权,但却给了许多人升迁的可能。”

    “是好是坏……静观春秋吧。”

    ……

    【考试分三级进行,未入学的童生先在州县级考试。】

    【中试的称为秀才或生员,成为府、州、县学的诸生,取得进一步考试的资格。】

    【省级考试叫乡试,三年举行一次,中式者称为举人。】

    【乡试第二年进行,礼部主持会试,中式者再经过皇帝的殿试。】

    【最后分三甲放榜,有进士身份。】

    【明代科举制的完善彻底重塑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在汉代至魏晋,往往会产生许多传承数百年的大家族,而官员名额大部分被这些家族垄断。】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已经在起作用,但社会上有经济优势的大家族还是可以长期存在。】

    【当官靠家族和祖辈的官场习俗也没有完全扭转。】

    【到了明朝时代,科举制已经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地方的人才输送到中央,只有科举一条路可以当官致富】

    【所以地方上的大家族萎缩了,反而形成了另一个现象:富不过三代。】

    【通过科举,明代彻底打碎了社会结构的结块现象,民间分散成一个个原子,互不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