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45章 蝴蝶效应

第345章 蝴蝶效应

    第345章 蝴蝶效应 (第2/3页)

,乃至家族传延的头等大事,便是避免被粮价波动再次威胁。

    麦粉面食?

    没~用;

    太子平抑粮价、少府不限期官营粮米?

    随便你;

    反正俺老农只知道:商人们哄抬粮价的时候,但凡我手里有可以果腹的粮食,俺就不至于吃那动辄上百钱一石的天价米。

    俺邻居老大哥,说不定就不至于被饿死,二舅家的娃娃们,也不至于十个饿死了九个——剩下一个还卖给了人牙子为奴,世世代代都没有出头之日。

    于是,底层百姓以极为简单直接的逻辑为准,开始屯粮了。

    ——没说的!

    ——手里一定要有粮食!

    ——只要手里有粮食,粮价再怎么涨、降,就都害不了俺老农!

    ——反正这些粮食,俺老农就留着自己吃,粮价再高我也不卖,粮价再低我也不买!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佁然不动!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讲,在一场覆盖范围极大、影响极其恶劣的市场波动之后,底层民众本能的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本身无可厚非。

    就好比穷怕了的人,再有钱也不敢放开手脚去花一样——挨过饿的人,生活再怎么好,也总会下意识的藏几袋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或许藏起来的这几袋粮食,永远都用不到;

    但这些粮食的存在,本身就能带给他们心安。

    而问题的关键,也就出现在这里了。

    百姓恐慌性屯粮,摆出一副‘从此不参与粮食买卖’的架势,却吓得长安朝堂一阵胆战心惊!

    ——底层农户,大多是没有仓储能力的!

    说是屯粮,不过是把粮食一袋袋堆在柴房之类的地方!

    若非如此,底层农户在过去,也没必要在秋收之后,都低价将手里的粮食卖给粮商,来年再高价买回来吃了。

    这一买一卖,与其说是买卖,倒不如说是以差价作为仓储费之类。

    而这样的状况,一家两家这么做,朝堂自也懒得管——等来年粮食发霉变质了,天道自会教你做人;

    可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农户开始这么做,朝堂却是不急都不行了。

    全天下的粮食就那么多;

    你一家屯粮不当,天下的粮食就要少三百石;

    当你这样‘自作聪明’的蠢货,达到数万、十数万,乃至数十万等数量级的时候,你们就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杀了。

    而是以郡、县——乃至于以国家、文明为单位的自杀!

    前车之鉴‘尸骨未寒’——关中的粮食在战后稍微紧缺了一点,当即就是一场粮价鼎沸;

    再来一出‘百万老农毁存粮’的戏码,那可就不是什么粮价鼎沸的问题了。

    于是,刘荣再次出面。

    在已经顺利平抑粮价之后,刘荣再度出面,以监国太子的名誉作为担保,给那些执意屯粮,却根本不具备仓储能力的老农,开了数以十万张借条。

    大概内容为:孤,监国太子刘荣,有急事儿需要用粮食,向某某郡某某县某某乡某某里,农户某某借粟多少多少石;

    持此借条,该农户随时可以前往少府内帑,支取借给我的这几百石粟。

    然后,老农们将信将疑的把粮食交给了刘荣——说是借给刘荣,不过是由刘荣负责把粮食集中起来,拿去长安仓存着;

    至于后续,老农们大都也还算给面子,没有出现大规模挤兑的情况发生。

    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

    到后来,发现刘荣开的借条,确实能从少府内帑领回自家的米粮后,老农们也乐得轻松,直接把少府内帑在关中的各大粮仓,当成了专门针对底层农户的粮食银行。

    手里有存不了的粮食,就‘借给刘荣’,也就是存在少府;

    要吃粮食了,则带着刘荣开的借条去领回来一些——吃多少领多少,不急着全领回来。

    凭借这么一手‘信誉粮食债券’,刘荣才总算是真正稳定的局面,真正完成了那几年间,遍布整个关中的粮价平抑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