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三贤献策 (第2/3页)
另外,陈群还委婉的提醒了一句,陈登之父陈珪,曾任沛国相,而且时间就在几年之前。
当时陶谦实力达到巅峰,横跨三州八郡,表奏陈珪任沛国相。
陈珪在沛国期间,为政清明,镇压匪患,得到当地士、民的好评,留下不少遗泽人脉。
后来陶谦势败,袁术占据了庐江之后继续扩张,陈珪手里没兵没粮,只能离职逃回老家下邳。
若是刘备表奏陈珪为沛相,当有事半功倍之效。
同时,陈群还自承他家在豫州也素有薄名,若是刘备不弃,愿为刘备效劳,安定地方。
陈群这个建议就比较保守,但确实如他所说的那样,成功的几率很大,而且最关键的是还不得罪人。
因为不论是鲁国还是沛国,现在连个国相都没有,更不是谁的旧有地盘。
刘备如果出兵拿下来的话,既没有受到强力狙击,也不会得罪任何强敌,有些类似白捡的好处。
而且鲁、沛两国就紧贴着徐州,完全可以与徐州融为一体,还能遮蔽东海、下邳的侧翼。
尤其是鲁国,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鲁国虽不大,虽然只有六个县,却地处交通要隘,上下左右连接三州八郡,东海、彭城、泰山、任城、东平、济北、山阳、沛国整整八个郡国。
只在鲁国驻扎一支精锐,可随时威胁兖州五个郡,可谓是锋芒在背。
不把鲁国给拔除了,兖州对徐州就毫无战略主动可言了。
孔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从战略角度来说,也是相当正确的。
控制了鲁国,就辐射了半个中原地区。
刘封最后看到的,则是鲁肃的建言帛书。
与前两份相比,鲁肃的帛书立意要更加高大,更从大战略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意见。
如果说陈登的策略是北进,陈群的意见是西扩,那鲁肃的意见就是南征。
鲁肃指出眼下是南下的最好时机,周围所有军阀都陷入泥潭而抽不出手,广陵目前没有太守,代理郡务的袁绥又不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其人虽然有才,也为政清廉明事,可他最大的弱点就是过于谦弱,且不知兵。
这样一个代理太守,若是承平时会是一个最佳选择,也能得到各县的支持。
可现在是乱世,广陵士、民们最缺乏的是安全感。
明公刚以数万大军,旬日之间横扫琅琊,震动山东,广陵士、民必心生敬服,热诚以盼明公大军南下,广陵唾手可得也。
若是延误时日,等到袁术腾出手来,必定派遣大军与主公争夺广陵,届时战火弥漫,生灵涂炭,就算打下了广陵,可得到一片白地,又有什么用处?
鲁肃更在此后详细描述其人的战略思想。
拿下广陵之后,谴使交好刘繇,然后联系刘表,三面围攻,先灭袁术,尽取淮泗之地。
到那时,刘繇若降,则最好,不降,则吞并之。
如此一来,明公可坐拥徐、扬二州,退可保守一方,裂地称王,进可逐鹿中原,角逐天下。
这是北让袁绍占据河北,西让曹操占领司兖,而我则据有徐扬。
如此一来,三足可成,鼎立可成。
袁、曹直面,退无可退,必先决战。
而我保有江东,则袁、曹只可争相拉拢,而不能联手也。
鲁肃的判断非常准确,如果刘备没有江东这条退路,那袁绍、曹操甚至有可能先灭了刘备,再决一胜负,总好过打到一半被人偷袭。
这就是老大、老二较劲,老三先死了的道理。
可如果刘备有退路,那就算袁绍还想要先拉着曹操灭了刘备,可曹操只要不是蠢货,那是绝对敬谢不敏的。
到时候就算把刘备赶出了徐州,难道袁绍还能追到江东去灭了刘备?
放着江东的刘备在背后,曹操还能和袁绍决战吗?
这就是江东对徐州的重要性,有江东,则徐州安,无江东,则徐州危。
看完三封帛书,刘封将它们全部放归原位。
刘备一直安静的坐在一旁,看着自己这个得意的儿子。
越看,他脸上的笑容就越浓郁。
没有什么比人过半百,好容易创下一番事业,又后继有人更让一个父亲感到开心了。
“封儿,汝可是看完了?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儿看完了。”
刘封冲着刘备点了点头,然后又陷入了沉默。
他在思考究竟该如何选择。
如果是之前,那他其实是更赞同鲁肃的建议,南下江东的。
毕竟和中原的大鳄们相比,江东此时真就是鱼塘。
袁术麾下头号牌面孙伯符,现在连刘繇的豪族联军都干不过,迟迟过不了长江,被困在江北厉阳养伤。
刘备南下虽然要直面袁术,可现在的情况已经变了。
徐州军再没有历史上的后顾之忧,而且还能抢先占领广陵,等于白得一个没有经历过战火,保存完好的大郡。
最重要的是,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