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我父刘玄德 > 第410章 幕府初成

第410章 幕府初成

    第410章 幕府初成 (第2/3页)

   刘封属意陈群出任吏部曹掾(相当于尚书),已经跟自家老爹要人了。只是目前陈群还在琅琊三郡中担任郡守,需要先派人替换,随后才能将他调来江东。

    许多人觉得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就是士族的狗,就是倒行逆施,开历史倒车。

    实际上这些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历史界,九品中正制是公认的进步政策。

    你觉得他落后,那得去和科举制度比,而且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和两晋朝的九品中正那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举个例子,陈群的九品中正制,重点在于提出一个客观评价人才的标准,来规范当时已经越行越滥的察举制。

    可曹丕为了篡汉,让渡了部分权力出去,这才导致九品中正制开始走歪,没过几十年,司马家篡位,又要给士族让渡权力来收买士族的支持。

    到了司马炎当政的时期,九品中正制虽然是一个名字,但和陈群那会儿的制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把这些锅全甩在陈群的头上,实在是没有道理的。

    与其说陈群是士族的舔狗,还真不如说陈群是士族的敌人。

    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和地方争夺清议。

    什么是清议?

    简单的理解,就是地方上的话语权。

    众所周知,两汉察举制是做官最重要的一条道路,而察举的东西,就是你的品德和孝行,能力都得次一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谓是群魔乱舞,大家都在孝行上玩出花了,难度也是越来越高,以至于出了王祥这种卧冰求鲤的神话级孝行。

    到了这个地步,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道路快走到终点了,卧冰求鲤都出来了,下一步不得上天揽月了?

    第二个问题是负担太重了,随着孝行出花,难度提升,成本自然也是猛增,而且还很容易翻车曝光。

    这两个问题使得士族们都觉得这条路不靠谱了,难度过大,不能再继续这么卷了。

    否则官没当上,命倒是要先丢了。

    于是,聪明机智的士族们发现了另外一条更好走的道路,那就是互相吹捧。

    长辈吹晚辈,晚辈吹长辈,朋友之间互相吹。

    只需要一通嘴炮,就能帮人扬名,而且还没有翻车的几率,这简直是天赐良方。

    这种互相吹捧,就叫做清议。

    而清议从诞生之初,就是掌握在士族手里的,根本不需要陈群去当舔狗,创立什么九品中正制。

    很多人不知道清议在东汉晚期的影响力有多恐怖。

    当时中原有两个大名士,一个叫李膺,是汝南大名士,一个叫郭泰,是太原大名士。

    郭泰善于点评人,和许劭合称许郭,郭泰南下前往洛阳拜访李膺,临走时,洛阳有数千辆车送别郭泰。

    你想想看,一个人去北京城探友,临走的时候有数千辆豪车送行,这个影响力大不大?

    汉桓帝之所以会发动党锢之祸,就跟这巨大的影响力有着很深的关系。

    没有一个皇帝受得了人事权大权旁落的,一个名士张张嘴,给另外一个人评价几句好话,后面这人就得到了名声,会有士人征辟他出来做官。

    这么玩下去,还要皇帝做什么?

    而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其实是秉持曹操的用人理念,他的核心思路是把清议权力从地方上收归国有,由国家来安排人选定人才,本质其实是在给察举制打补丁。

    本来九品中正制即便会慢慢腐烂,但也不会烂到历史上那个样子。

    关键是曹丕和司马昭这两位,为了当皇帝,直接把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下可就炸了,本来清议权虽然为地方上的士族所掌握,但毕竟只是地方舆论权力,是没有法律效益的。

    简单来说,就是本来地方上名士互相吹捧,虽然有名气了,但是否能当官,还要看官员是不是吃这一套,认不认你。

    可这么绕了一个圈子之后,曹丕和司马昭等于是把收归中央之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