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千古奇人李淳风 (第2/3页)
李淳风回到家乡之后,凭着自己过人的学识,很快声名远播。”
“而后,李淳风结识了当时的唐朝高官刘文静。”
“后来又在刘文静的介绍之下,到了李世民麾下,做了李世民帐下的记室参军。”
“所谓的记室参军,就是掌管文书的官员,也就是军队当中的参谋。”
“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淳风见证了李世民横扫天下的传奇故事,成了那个传奇时代的见证者。”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淳风并没有发挥出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李淳风所学的,都是那些道教经典和自然科学知识。”
“对于行军打仗的事情,并不太懂,所以自然也就帮不上忙。”
“直到几年之后,随着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李世民登基为帝之后,李淳风才找到了自己的机会。”
“公元627年,就在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年里。”
“李淳风向李世民上书,对当时唐朝实行的历法,指出了18条意见。”
“李淳风的这次上书,很快就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重视。”
“因为在古代那会儿,精通数学的人才,那是相当稀少的。”
“更别说能够制定和修改历法的人了,这种人简直就是国宝中的国宝。”
“此后,李世民将李淳风调到了太史局做官。”
“太史局这个部门虽然带了一个史字,但其实和历史工作没什么关系,而是一个计算历法、星象、气候的部门。”
“在其他一些朝代,这个部门也叫做钦天监。”
李世民:李淳风在天文历法方面的造诣确实登峰造极,曾经成功预言日食令朕心悦诚服。
李淳风任职太史令,工作就是看看日月星辰,记录天气变化,还得修订历法。
李淳风有一部历法著作《麟德历》,直到如今一直沿用此法。
有了新历书后,李淳风很是自信的对天文变化进行了预测。
一次,李淳风在校对新岁历书时,发现初一将出现日食,这被视为不详的预兆。
这可是大事,他非常重视此事,但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就是不见日食。
他顿时有些不悦,问李淳风若是日食不出现,将如何处置他自己。
李淳风对此称,没有日食的话,甘愿受死。
他去到庭院等待结果,还让李淳风先回家一趟,同老婆孩子告别。
李淳风拒绝了,认为还不到时候,还在墙上刻下标记。
称日光照到这里的时候,日食就会出现。
没过多久,太阳果然缺了一块,日食出现的时间和李淳风说的完全一致。
历法在历朝历代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皇家选择祭祀、冠婚或其它的重大典礼日期,都是靠历法。
李淳风用实例验证了《麟德历》的厉害,也传递出了一个信息。
早日用上新历法,方能顺天知命、利国安邦。
于是,他就当即颁布了新历法《麟德历》。
“到了太史局工作之后,李淳风总算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此后几十年里,李淳风一直在太史局工作。”
“虽然官位有所变化,从一个太史局仕郎,到后来的太史令,但工作单位后来就一直没在变过。”
“对于李淳风而言,太史局可以说是最适合他的工作单位了。”
“既能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同时还有国家编制,衣食无忧。”
“而且还不用像其他官员那样,考虑官场上的那些尔虞我诈,日子简直是过得不能更开心了。”
“大概也正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舒服,此后的几十年里。”
“李淳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当中,终于取得了多项成就。”
“贞观七年,李淳风改造了浑天仪。”
“经过李淳风改造之后的浑天仪,可以同时测量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
“然后,改造了浑天仪之后,李淳风又参与了前朝修史工作。”
“中国古代的很多正史,不光记录了过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件,同时还记载了前一个朝代的天文、地理、历法等信息。”
“李淳风所作的工作,就是辅助那些史官,编撰这部分的内容。”
“《晋书》当中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就是李淳风写的。”
“到了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李淳风又和几位国子监算学博士,重新审定编撰了《十部算经》,作为国子监的教材。”
朱元璋:李淳风在任职太史令期间,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天文观测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朝历代观测天体位置和运动都需要使用浑仪,李淳风对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进行了深度研究。
唐初所使用的浑仪因为承袭前代,多有疏漏,无法得到天象的真实情况。
李淳风上奏称前代所著仪都是赤道式装置,赤道固定在其中,并没有南北差异。
这样观测七星,无法得到天象的真实情况。
应该按黄道度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才能简便又精确地算出朔的时刻、回归年长度等重要数据。
李淳风将历史经验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