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史圣司马迁 (第2/3页)
因为他可以借此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当地流传的名人事迹。”
“比如,他就曾经在随汉武帝到西北时,顺带采访了轩辕皇帝的事迹。”
“这样简单而快乐的日子没过多久,司马迁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击,他的父亲司马谈病倒了。”
“要说司马季谈之所以病倒,是因为汉武帝要到泰山封禅,却没带上他。”
“在司马谈心中,封禅是历史性的重大仪式。”
“自己作为太史令,有记录的职责。”
“汉武帝不带自己,不仅使自己无法尽职责,人格也受到了侮辱。”
“急怒之下,一病不起。”
“匆匆赶到自己病榻前的司马迁,看到垂危的父亲泪流满面。”
“父亲颤抖着拉住司马迁的手,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叮嘱他一定要继续他未完的写史计划。”
“如果司马迁能完成他的期望,并扬名于后世。”
“从个人角度,算是对自己尽了孝。”
“而站在文化的立场上,则是继孔子之后,延续了历史文化。”
“父亲的临终遗言,在司马迁心中埋下了一颗坚实的种子,那就是一定要写出一部延续经学的史书。”
“这颗种子成为他日后遭遇一生中最大的灾难时,还能苟活于世的唯一力量。”
“此后,悲痛万分的司马迁擦干眼泪,风尘仆仆地奔向泰山,去追赶祭天的大队人马。”
“为父守孝三年期满后,司马迁子承父业,做了太史令。”
“对此,司马迁是欣喜的。”
“因为这意味着国家藏书馆对他开放了,他查阅资料更加方便。”
“于是,他除了必要的工作,谢绝了一切不必要的应酬,一心扑在搜集整理资料上。”
“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简册,他一面从浩如烟海的旧资料里不停筛选,一面整理自己从各地搜集来的新资料。”
“他不停地翻阅,不停地书写,夜以继日,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整整四年,司马迁将浩繁的历史资料理出了头绪,他选择在第五年正式动手编写史书。”
“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对此,他带着一种宗教式的虔诚。”
“汉武帝还是像以前一样敬鬼神,还是经常巡礼名山圣地。”
“司马迁也一直随行,但这并不影响司马迁写作。”
“相反,因为接近各种历史遗迹,可以探访地方遗老,他的写作更加充实活泼。”
苏轼:如果不是刚巧在那一年进入郎中令,司马迁的一生也许会完全不同。
纵观司马迁的一生,有两个人对司马迁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人,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李敢,刚巧在这一年担任郎中令。
其实就在一年前,郎中令还是李广。
但这位命运多舛的老将,因为不愿意面对狱吏而自杀。
李敢才接替了父亲的职务,但只做了一年郎中令。
李敢因为父亲之死而怨恨大将军卫青,所以击伤了卫青。
卫青不想把事情闹大,隐瞒了这件事。
但卫青的外甥,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反应激烈得多。
一次甘泉宫打猎时,一箭把李敢射死。
霍去病此时是汉武帝面前最大的红人,这件事当然只好不了了之。
汉武帝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
可以想象,这件事在郎中令整个部门里,引起怎样的议论。
正是由于李敢的死,司马迁才顺利接替郎中令的职位。
第两个人,自然就是汉武帝了。
汉武帝生了一场很重的病,使用了各种疗法和巫术,都没有效果。
最后,只好乞灵于神君。
神君是一个长陵女子,难产而死,后来就成了神。
因为响应民间祈求极其灵验,所以影响越来越大。
汉武帝派人向神君询问自己的病因,神君答复天子不用担心自己的病情,等病稍微好一点,可以相会于甘泉宫。
关于这个神君,他从一部出自汉代方士之手的史料中有所了解。
霍去病年轻的时候就崇拜神君,于是有一天神君主动来找霍去病。
洁身自好的霍去病拒绝了,后来霍去病病危,汉武帝亲自去找神君求情。
神君则答复霍将军先天不足,之前之所以找他,是想为他补补身体,当时他既然拒绝了,现在就无可奈何了。
这个故事当然不是真的,但至少说明,方士乐于把神君描述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所以神君要和汉武帝相会于甘泉宫,似乎也就有了一些暧昧的意思。
汉武帝与神君相会,也是极其秘密的事,外界根本不可能知道。
但是司马迁在史书里,却对汉武帝如何在甘泉宫里召唤神君,神君出现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详细的描写。
汉武帝在身体状况极其不佳,举行最隐秘的巫术仪式的时候,把司马迁带在身边。
可见司马迁一进郎中令,就很得汉武帝赏识,成了皇帝最信任的郎官。
“如果一直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司马迁会有一个安静而不寂寞的中年。”
“可是,意外随时会出现。”
“一件原本和他毫无关系的事件,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几乎断送了他生命。”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派李广利为将军,李陵负责后勤。”
“李广利是个草包,智勇双全的李陵不甘心当他的副手。”
“于是,自请带5000步兵攻击匈奴单于,分散匈奴的兵力,以配合李广利的主力军,达到牵制匈奴的目的。”
“结果,由于汉武帝派给李陵的副手,上奏书引起了汉武帝误会。”
“汉武帝意气用事,撤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