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赋圣司马相如 (第2/3页)
有露面,这下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最后,王吉亲自登门去请。
司马相如一再推脱,迫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前来。
司马相如一到,在座的宾客个个惊叹。
这位传说中的人物果然不同凡响,一表人才,器宇不凡。
对于此次赴宴,司马相如故意假装不愿去赴宴。
他故作神秘,千呼万唤始出来,本身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酒至半酣,王吉把一张琴恭恭敬敬送到司马相如面前。
司马相如搁不住王吉的盛情邀约,乘着酒兴弹了一支《凤求凰》。
这支曲子与其说是弹给在座的宾客听,不如说是意有所指。
其他人听没听懂没人知道,但这支曲子却撩拨了一个人的心弦,这个人就是卓文君。
卓文君姿色娇美,家境优渥,精通音律,寡妇基本是公开的信息。
司马相如曲中的爱慕之意,给她无处安放的春心寻到一个落脚点。
家里这么大阵仗,卓文君早就有所耳闻。
她躲在门后偷看,看到司马相如仪表堂堂,内心万分仰慕,还生怕自己配不上他。
酒宴结束后,司马相如花重金买通卓文君的侍女,表达了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
卓文君此时正陷在对爱情的美好憧憬里,听说自己仰慕的人也倾心自己,内心狂喜。
她奋不顾身,连夜从家中逃出,跑到司马相如下榻的旅舍。
司马相如一见卓文君到来,也十分高兴,连夜带她离开临邛,回到成都自己老家。
卓文君为了爱情义无反顾,而司马相如却是打着爱情的幌子,谋求不可告人的目的。
比起爱情,司马相如更看中的是卓文君背后的万贯家产。
回到成都后,卓文君发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恋爱的激情过后,被爱情冲昏的头脑也渐渐清醒了。
生活的艰辛和窘迫扑面而来,俩人不得不靠变卖裘皮衣服勉强度日。
卓文君自幼长于豪门,穷苦的日子实在过不惯。
司马相如变卖了车马,和卓文君一起来到了临邛。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私奔大大激怒了卓王孙,他一分钱也不愿给卓文君,想狠狠惩戒一下这个任性的女儿。
卓文君也个性十足,她和司马相如开了个小酒馆。
卓文君亲自卖酒,司马相如穿着大围裙和伙计们一起干杂活。
这件事很快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卓王孙难堪得连大门都不敢出。
后来,实在丢不起这个人,再加上亲友的劝说。
卓王孙分给卓文君一百名童仆,一百万钱。
拿到钱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立即关闭了小酒馆,回到成都买田买地。
司马相如以爱情的名义,在婚姻里占尽了便宜。
以卓文君的聪慧,看到司马相如的家境后,未尝不能猜出一二。
只是有时候,陷入爱情的女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
“汉武帝即位以后,有一天读到《子虚赋》,认为写得很好,大加赞赏。”
“汉武帝得知写这篇赋的人还在,于是便找人将司马相如召来了长安询问。”
“司马相如见到汉武帝以后深知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于是便写了一篇辞藻华丽文采斐然的文章《上林赋》。”
“汉武帝看了十分高兴,随即便任命司马相如为郎官。”
“司马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赶上汉武帝夺取和开通夜郎及西南地区。”
“中郎将唐蒙行事狠辣,巴蜀百姓大为震惊和恐慌。”
“汉武帝听说这种情况以后便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安抚巴蜀的百姓。”
“司马相如到了以后张贴出《喻巴蜀檄》,对百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成功地安抚了广大百姓。”
“司马相如出使完毕,回到京中向汉武帝禀报。”
“汉武帝又问他关于汉朝属国的事情,司马相如的回答十分合汉武帝的心意。”
“于是便任命司马相如做中郎将,令他持节出使。”
“司马相如到达蜀郡以后,蜀郡的太守及其他属官都亲自到郊界迎接他。”
“他来到了西南边陲,正值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对前任统治者心怀不满,随时准备爆发冲突。”
“司马相如为此起草了一份公告,明确表明前任政策并不代表皇帝的意愿,皇帝一直关心他们的民生。”
“这一公告逐渐传遍各部落,引发了人民的怨愤。”
“接下来,他进行了一系列说服工作,既采用恩惠也施加压力。”
“通过艰苦努力,成功地让各部落愿意归顺于大汉。”
“随后,司马相如组织当地人民修建道路和桥梁,一直修到了边境。”
“最终司马相如成功地平定了西南夷,汉武帝对此特别高兴。”
“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蜀郡的长者多半都说开通西南夷没有用,朝中的大臣也有人认为是这样。”
“于是司马相如便假借蜀郡父老的语气写了一篇《难蜀中父老》的文章,来诘难对方。”
“阐明开通西南夷的重大意义,以此来讽谏皇上。”
“并且借此来宣扬自己出使的本意,让百姓了解天子的用意。”
“汉武帝被司马相如文章的议论风发,说理透彻所折服。”
“司马相如在平定了西南夷以后,汉武帝对他格外重用。”
“因此便引起其他人的妒忌,有人上书说司马相如在出使的时候接受了别人的贿赂。”
“司马相如也因此丢了官,在家闲居了一年多,才又被朝廷召回当了郎官。”
苏轼:汉武帝时文人,文莫若司马迁,赋莫若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最为知名的汉赋,便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子虚赋》是写楚国的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打猎。
齐王问及楚国,子虚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
乌有不服,便以齐国之大海名山,傲视子虚。
主要意义是通过这种夸张声势的描写,表现了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
既歌颂了统一大帝国的形象,又对汉武帝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是在从都城去往诸侯国之后的情境下写的,有点类似于子虚先生使臣的身份。
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