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03章 花狂冯太后

第403章 花狂冯太后

    第403章 花狂冯太后 (第2/3页)

法避免,但她能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争夺外朝控制权上。

    这无疑极大降低了宫廷斗争的烈度,缓和了尖锐的内部矛盾。

    政治风气的改变,从大势上看取决于整个统治集团的演化趋势。

    但个别杰出人物的突出贡献,会为风气转变带来极大加速。

    “470年秋天,相州刺史李因罪被告发,他是李奕的兄长李敷的好友。”

    “刺史为了自保自陈李敷隐罪二三十条,献文帝借机下令将李敷兄弟打入死牢。”

    “470年冬天,李奕与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同时被杀。”

    “因刺史李告发有功,献文帝后来又把李擢为尚书参决国政。”

    “李奕死后,冯太后对此事并不满意。”

    “471年八月,献文帝迫于太后,禅位给不满五岁的太子拓跋宏。”

    “太子拓跋宏即位,即孝文帝,献文帝十八岁便做了太上皇。”

    “太上皇移居崇光宫,多次亲率兵将南讨柔然取得大胜。”

    “475年冬十月,太上皇在平城北郊举行大阅仪式。”

    “476年六月,太上皇拓跋弘崩于平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

    “冯太后足智多谋,猜疑且残忍,做决定在顷刻间,对手下的人恩威兼施。”

    “献文帝死后,冯太后再掌朝纲。”

    “冯太后先是将当初诬死李奕的李诛杀,另对贪赃不法者处以极刑。”

    “而为官清正廉洁者,冯太后则是表彰和赏赐,还安抚笼络没有明显政治野心的人。”

    “献文帝的亲信任内三郎的娄提,曾因献文帝被害拔刀自刎未果。”

    “冯太后没有怪罪于他,反而下诏嘉奖他的节义,使心怀不满的大臣被她的举动所感服。”

    “冯太后为了清除隐患,以谋叛罪诛杀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

    “冯太后怕自己的过失被人议论,凡是有猜忌嫌疑的人,都被她诛杀,死者数百人。”

    “冯太后还注意培养扶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而其中的汉族名士,不少又是她的宠幸之臣。”

    “提出三长制的李冲,为冯太后所幸,进爵陇西公。”

    “冯太后给他的赏钱,有时一个月之内多至数千万。”

    苏轼:冯太后是风流有为的千古一后,才能与功绩堪比一代女皇武则天。

    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年仅十一岁,尚无亲政能力。

    冯太后年仅二十四岁,事实上担负起决断大事的职责。

    献文帝逐渐长大后,对这位只有名分没有血缘的嫡母很有意见,在大臣们的怂恿下想摆脱冯太后的控制。

    冯太后顾全大局,没有进行激烈地对抗。

    而是以亲自抚养年幼失母的太子拓跋宏为由,退居后宫,还政于献文帝。

    然而献文帝终究太过年轻,几个亲信大臣日夜进言离间帝后。

    献文帝始终觉得冯太后在背后操控朝政,如芒在背、痛苦不堪。

    于是不断发起咄咄逼人的反击,甚至一度要挟冯太后要把皇位传给叔父。

    此举意在以鱼死网破、同归于尽的办法,彻底从法统上解除冯太后的执政资格。

    决心不可谓不大,只是以侄禅叔太过惊世骇俗,招致朝野群臣强烈反对。

    献文帝仍不罢休,为示抵抗之意,转而把皇位传给太子拓跋宏,自己做太上皇。

    当时献文帝才十七岁,创下最年轻的太上皇纪录。

    宫中本来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帝后政治关系,因为献文帝的鲁莽操作终于悲剧性地走向激化。

    冯太后不得不出手夺回大权,献文帝后来在二十二岁的盛年去世。

    献文帝死时孝文帝拓跋宏才九岁,无法秉政,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

    冯太后并没有因为献文帝数年来不断作妖而心态失衡,不去搞政治报复和大屠杀,而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

    执政期间,冯太后推动了两项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三长制和均田制。

    立新意味着破旧,三长制对应的老制度是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是一种基层户籍管理制度,基层社会由所谓的宗主进行管理。

    宗主,有的是以血缘为纽带聚集起来的大宗族的族长,有的是一乡一地的豪强。

    豪强管理乡里,最大问题是隐藏户口、截流赋税,与国家争利。

    三长制的大意是立党、里、邻三长,取代旧有的宗主。

    由三长负责检查核定户口,组织乡里基层的赋税徭役兵员征发工作。

    新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吸食民脂民膏的豪强集团被斩断触角,国家收入增加,老百姓也能减轻负担。

    均田制改革的性质,与三长制类似。

    从本质上看,都是改革胡人部族式政权弊病,效法中原汉人王朝体制模式,从历史潮流上看无疑是进步的。

    但任何深层次的改革,都会遭遇两大阻力。

    其一,都会触动旧有利益群体反对,甚至引发政治反抗。

    其二,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主推者甚至有生之年都不一定看到效果,有可能会遭受长时间质疑与非议。

    冯太后推行改革的治绩,远远没有开疆拓土那般耀眼吸睛,在大众印象中甚至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冯太后以一介女流,竟然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其强大定力、胆量勇气和政治预见力,比武功鼎盛的皇帝也是不遑多让的。

    也正是这样一位强大的太后,才能培养出一位同样优秀的皇帝。

    “此外,冯太后还对宦官大加委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