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花间派温庭筠 (第1/3页)
他是花间诗词的代表人物,出身名门,是一位温文尔雅的才子。
但是在他的笔下,却有着细腻丰富的感情,仿佛直戳人的内心。
他就是晚唐诗人,温庭筠,也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温庭筠在今天看来,称得上是女性心理专家。
他关注着每一类女性的心理变化,又为她们亲手写下缠绵悱恻的词。
能得到温词,当然是幸运的,却也注定是悲哀的。
“温庭筠,唐代诗人,字飞卿,太原祁祁县人。”
“出生于于落莫贵族温氏,祖上出过唐初名相温彦博。”
“至唐末时,家道早已中落。”
“人的一生也许要历经磨难才能迸发出最强大的能量,也许幼年的不幸和青年时期的不得志,才造就了如此一位擅写华丽闺怨诗的奇才。”
“7岁丧父的温庭筠,与姐妹4人跟随母亲生活。”
“至年12岁,温庭筠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由云南征拜刑部尚书。”
“对温家施以援手,带温庭筠至杜陵与其子段成式结伴共读。”
“唐敬宗宝历二年,14岁的温庭筠与段成式随出镇淮南的段文昌到江淮吴中一带。”
“唐文宗大和四年,18岁的温庭筠与段成式随调任荆南节度使的段文昌到荆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九年,段文昌在西川去世。”
“不久之后,时年23岁的温庭筠告别段成式离开西川北上长安。”
“唐文宗开成三年,温庭筠似曾与庄恪太子李永交往,故应于是年前迁居长安。”
“温庭筠试才高绝,有温八叉之称。”
“虽然听起来不好,其实是完全的褒义绰号。”
“大概是因为唐科举进士科考试为八韵律赋,温庭筠又文才满腹,考试之时下笔如有神。”
“每一叉手便可做成一篇精彩的律赋,八次叉手之后就能完成制试要求的内容而得次称号。”
“也因此温庭筠年轻之时恃才傲物,不愿早早参与科考。”
“也许在他想来,只要他想,随时参加科举。”
“功名都是唾手可得,搞不好状元之位也不是不能摘得。”
“然而温庭筠虽才高八斗,却是屡次考试未中功名。”
“在游玩多年后,终于在27岁这一年赴京兆参加人生的第一次科举。”
“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这个自以为是的温飞卿一巴掌——不第。”
“第一次参加科举就以失败收场,但此时的温庭筠也并不气馁。”
“第二年做足准备,再次参加,然而结果依然是不第。”
苏轼:出身才华两开花,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温庭筠。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至于这层关系,早已经出了五服。
而他的父亲,也很难查到任何蛛丝马迹,只知道早早去世,剩下母亲带着几个孩子。
他应当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关于幼年读书学习、以及淘气耍闹的情况,已然失落无考。
不过,以他的人生知己李商隐来看,两人大概也差不多了。
温庭筠长到十八岁,面临着与当代学生同样的问题——科举。
他独自一人挎着背包从老家来到长安,兴致勃勃地参加第二年的考试,结果却名落孙山。
温庭筠一气之下,开启了游历生活,温庭筠的游历之处便是蜀中。
经过马嵬驿时,他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而悲伤。
日夜吟诵着白居易的《长恨歌》,终于也作下了别具一格的《马嵬驿》。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末句的文成是指汉武帝时封的文成将军,汉武帝的宠姬王氏死后,武帝思念至深。
这时,一个叫少翁的方士说自己懂得招魂。
于是在夜深人静时,安排武帝和王氏相见。
武帝很高兴,封少翁为文成将军。
后来少翁的法术渐渐失灵,王氏的魂魄屡招不至。
武帝遂诛杀少翁,文成将军的名号也作废了。
温庭筠的意思该是即便现在有和文成一样的方士,那也是错已铸成,徒劳无功。
温庭筠对安史之乱后导致的国家混乱,十分担忧。
过五丈原时,他又为诸葛亮写下挽诗。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人生在世,想要成就霸业,除了人为,还要看天意。
当然,人为的作用也很重要。
诸葛亮死后,像谯周这样的投降派也成了老臣,人主昏庸,国家的结局已然注定。
温庭筠的意思是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而自己也是不得其时。
经历了李白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久到达利州。
黄昏时分,温庭筠来到南边渡头,看着来来往往的客商,心中百感交集。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自己年方十九,说归隐还为时尚早。
只是在这偶尔的一瞬间,有些为梦想所累的感觉。
不过,梦想虽然累人,却是不可抛弃的。
所以温庭筠接下来要做的,还是寻求机会入仕。
回到长安,温庭筠想通过另一种方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