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章 国殇 (第1/3页)
蔡邕位列百官之中,看见李儒越众而出的时候,心中就是一凛,待听李儒说完迁都的话语,整个心就往下一沉……
果然就像斐潜所说的那样,今日借着颍川大胜的气势,要迁都了!
蔡邕不由得回想起昨日在书房当中,斐潜所说的话语——
“……蔡氏虽闻名于陈留,奈何长居司隶以久,故土已疏,如今师姊至亲惟师傅一人,倘若有失,孤苦无依于心何忍也?……且师傅公忠咸知,然非善谏者也,故之屡谏君而不可用……擢而谏之可逞一时之快,然置家国重任文学兴亡于何地耶?非犯颜而谏方真君子,忍辱负重亦为豪杰也……”
想到了此处,蔡邕微微抬头,望向了位于前列的三公,多么希望斐潜所猜测的是错误的,只要有那几位三公群起抗争,百官自然就会跟上,届时董卓或许迫于形势,迁都之事可能最终就会不了了之……
可惜很遗憾的是,位在前列的三公们竟没有一个站出来。
原先汉代的三公的职位不是只有三位,而是一共六位。
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位是常设三公,但是在这三公之外,还有太师、太傅、太保同样也是称之为三公,只不过与太尉、司徒、司空区别在于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职位多半是授予一些年长的,又或是从太尉、司徒、司空之职位退下来的官员,略偏重于荣誉性质。
但是在此时,太师、太保已经虚位多年,基本上没有人获封此官,唯独是董卓入京之时加封了一个太师之位,现在虽然是改拜了相国,但是太师之位也没有再委任其他人员。
所以现在大朝会之上,说是三公,实际上是四个人,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和太傅袁隗……
不仅蔡邕在看着三公这些人,其他的官员也都在看着。
斐潜的预估基本没有什么出入,因为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或许变化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物品,但是暴露出来的本性却是从古至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