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国潮1980 > 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卷起来

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卷起来

    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卷起来 (第1/3页)

    确实开始卷起来了!

    有人说,“没有外部竞争的压力,消费者就成不了上帝!”

    这话真没错,商业上的好多事,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

    不过需要声明的是,在1988年的开端,京城先卷起来的可不是高档服装业,而是刚刚才发育没多久的现代快餐业。

    已经过去的1987年,绝对称得上是京城现代快餐业启蒙的一个标志性年份。

    因为除了这一年11月份在前门大街出现了第一家卖炸鸡的美式快餐店肯塔基之外。

    一个月之后,在京城的东四西大街还出现了一家牛肉面连锁店,打出了“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的招牌。

    这两家经营内容上完全不同的快餐店,虽然一个是主打纯西式的炸鸡快餐,另一个是主打中式的饮食方式。

    但共同点,是他们都冠以“美国”这样字眼来招揽顾客。

    而且同样以明快色调的招牌,简约的装修风格,以及先排队点餐,再回坐位就餐的用餐模式,把自己和传统的中式小吃店,甚至是义利快餐这样的港式快餐店区别开来。

    所以对于大部分没有去过美国,甚至可以觉得自己永远都没有机会踏上美国国土的人来说,他们对美国梦的幻想全都投入在了这一份炸鸡和这一碗面里。

    说白了,对美式快餐趋之若鹜的华夏老百姓来说,他们所买到的其实并非只是一份普通的快餐,而是他们对美国的好奇和幻想。

    于是这些原本味道和材料都很普通的食物,自然就能因为顾客的这种美好情感而产生一种神圣的光环,从而卖出高价来,轻而易举把他们的血汗钱赚走。

    尤其是那个卖牛肉面的,根本就是个纯粹搞噱头的假品牌,在美国压根就没有这么个买卖。

    人家肯塔基好歹还真是来自美国的大企业,虽然心黑,可毕竟是真正的舶来品,食品配料和一些设备、用品确实都是从国外进口。

    可那牛肉面算什么?

    除了一个噱头,没有任何东西能和美国挂钩。

    无论味道还是烹饪水平,别说跟咱们正宗的兰州牛肉面没法比,就是跟同样的赝品,由咱们本土创造的“兰州拉面”也没法比。

    但价格却直追肯塔基七块三的单人套餐,居然敢卖六块一碗。

    就说这刀磨的有多块吧!

    这胆儿肥不肥?

    这事儿要说起来,简直就像若干年后在东华门夜市出现三十块钱一份的“正宗老京城三明治”那样割裂。

    可惜不知就里的群众太多,好多人全无分辨能力,还真以为美国加州的人民爱吃牛肉面呢。

    宁可花一斤半酱牛肉的钱,去吃那碗只有一小段香菜,四五块牛肉,泡在酱油汤里的二两面条,就是为了想体验体验美国人爱吃的牛肉面和咱们本地的有什么区别。

    这让无良商家发了大财,八十个餐位,一天要接待三千多名顾客,最忙时单日翻台30多次。

    结果十个人里有九个美国梦碎,大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赚到的血汗钱被诓走,也只能背后寻思一句“加州人根本不懂下面”,用“吃亏上当就一回”来自我宽慰。

    其他的什么都做不了。

    不过,这两家依靠京城人猎奇心理赚得盆满钵满美国快餐店,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就差不多到头了。

    因为随着新一年的到来,一家名为“姜饼人”的西式快餐店在京城开业了。

    这个品牌主打平价,价格低的就不像话。

    而且“出生”就是连锁模式,甚至在京城的各大闹市区一开就是五家。

    这件事简直就像是花果山头的神石炸裂,蹦出了一个注定要大闹天宫的窜天猴儿似的。

    简直让正在享受暴利快乐的炸鸡大王的和牛肉面大王目瞪口呆,没法活了。

    不用说,这种原本就不应该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的咄咄怪事,幕后的操手就是隐形的京城首富宁卫民。

    而这个突然出现,一下子就搅乱了京城快餐格局的“姜饼人”快餐店,就是他和他的“美国表哥”沈存几乎策划了将近一年的买卖。

    只是之前总是因为各种意外,总是好事多磨,一拖再拖罢了。

    而这次,才终于是水到渠成,修成正果,开门营业了。

    至于为什么宁卫民会给快餐店取这么一个名字?

    主要还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姜饼人所代表的各种美好象征寓意,特别符合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特殊情结。

    姜饼人可不仅仅只是一种圣诞食品,它更是一种不分国界,流传甚广,具有标志性的西方文化符号。

    围绕着姜饼人,有许多有意思的传说故事。

    比如说,对于圣诞节里做姜饼人的传统,据说源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某次突发奇想,命令点心师把姜饼造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