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带女王出场,你这是犯规!(求首订) (第2/3页)
里,我们认为他是追求爱情,反对封建压迫,那么故事继续,他在国外喜欢上的少女没有答应他,也可以理解为不喜欢他,只是拿他当朋友。”
“然后这个人回国了,回国之后,他在咱们京城又遇到了一位新婚少妇,又一眼爱上了。”
“然后他跟那位新婚少妇又如胶似漆的在一起,完全不顾及世俗的眼光,最终这位新婚少妇跟她的丈夫离婚了。”
“诸位同学觉得,这个人如何?”
李长河微笑着问道。
一群年轻人此刻面面相觑,各自皱眉。
而知道一些内幕的则是脸上浮现出无奈的神色。
“我说的这个人,就是刚才这位女同学朗诵的诗作《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
李长河也没卖关子,直接开口说道。
现代诗人徐志摩,对于这个年代大部分五零后的年轻人来说很陌生。
因为他的作品现在进不了语文课本,也上不了讲堂。
也只有在北大的图书馆里,这些中文系的学生才接触到了徐志摩的诗,然后在这个年代拿出来朗诵。
而李长河的话,则是在在场的学生们面色一变,不知道李长河到底想要说什么。
李长河则是继续说道:“其实我说这个故事,没有批判徐志摩的意思,我讲这个故事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我的感悟。”
“文字,是具有欺骗性的。”
“就像这篇《再别康桥》,从文学性上来说,它可以说是现代诗的巅峰之作,乍然一读,它写出了种种幻想的美好。”
“但现实是,你能想象作这首诗的时候,它的作者已经跟那位新婚少妇结婚了吗?”
“如今大家在知道了我讲的故事之后,对这首诗的感觉是什么?”
“当你真正的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起源,再读它跟你第一次朗读它的时候,感觉和认知还会一样吗?”
“文字是世界上最有感染力的创造,但是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有欺骗性的创造。”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大家有知道的吗?”
李长河继续开口问道。
“我读过!”
有人举手给李长河回应说道。
李长河点点头,笑着说道:“是不是当时觉得这诗的作者忧国忧民,对广大的劳苦大众充满了同情?”
“可实际上,这两首诗的作者李绅后来一路官至大唐宰相,对百姓毫无怜悯,施加重税,民不聊生。”
“很多人一直问我,为什么不报中文系,而是要选择经济系,人民文学的主编张广年先生也这样问过我。”
“我是这么告诉他的。”
“因为我发现,和文字只能表述社会的表象,这种表象可以是虚假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只看阅读者如何认为。”
“但是表象不代表社会的真相,很多时候,它只是一种美好的刻画和描述。”
“而我更想做的,是看透这个社会的很多真相,如此才能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的就是这一点,希望大家在阅读文学作品,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作品,千万不要被书里展现出来的表象所迷惑,因为文字是会骗人的。”
“伟人教导过我们,要辩证的去看问题,其实我认为看书,阅读文学作品也是一样。”
“我以前参加咱们的文会,总是感觉大家过分的关注于作品里面表现出来的东西,甚至为此争执不休。”
“我觉得这是个好习惯,但是也不是个好习惯。”
“大家能争,说明大家认真读了,但是我又认为大家争论的不够透彻。”
“我更喜欢大家能够透过表象去看本质,看这个作品在那个年代,在作者什么样的处境下,要表现的思想和社会现象,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的认识一部作品的精彩。”
“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文学作品幕后的真实,而不是只看到字里行间中表现出来的虚幻。”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读书心得。”
“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大家可以喜欢,也可以批判。”
“只不过批判的话,希望等我走了之后再批判,因为我不想在我媳妇面前丢人。”
李长河最后笑呵呵的说道。
在场的众人哈哈大笑,不过随后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