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四喜临门 (第3/3页)
销量确实不错,听说首印就100万册?我在物资出版社做了快10年的记者,也没听说哪个新作家首印能有100万册的。前途无量,前途无量。”
接着又开玩笑道:“今年电影票价平均下来大概是18、19块,要是你的读者每个人都能买张票进场观影,那票房可就不得了咯!”
张潮自然知道小说读者和电影观众不是1比1转换的关系,否则要找什么导演、编剧,作家自己组一帮人拍不就得了。这么干的小四啊、江北啊,都是有惨痛教训的。
接着张艾佳、何冀萍也看完了剧本。张艾佳道:“其实我去年刚拍完《20,30,40》,想休息一下。但是冀萍找到我,非要让我看看你的小说和大纲,我看完以后,确实觉得这个故事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今天看了你的剧本,我更加感兴趣了……”
接着张艾佳就和张潮聊起了她《少年如你》的看法。
张潮还是很佩服张艾佳对文学的见解的,她对小说里几个人物的心理发展把握非常细腻,尤其是主人公程念和晓北之间的情感线,她认为张潮没有将之简单处理成爱情,其实更加打动人。
虽然一句都没有提“我想当这部电影的导演”,但其实句句都在提。
一边聊天,张潮一边也在斟酌。张艾佳的文艺片虽然票房也都一般,但本身都是不是什么大预算的电影,基本都在投资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算不上许安华那样的“票房毒药”,所以一直都有片子拍。
张艾佳说完以后,何冀萍接着道:“如果《少年如你》开拍的话,我也会加入剧组,可以做监制。”
张潮心里这才笃定下来。何冀萍不仅是艺术修养极高、成果丰硕的编剧,而且她在香港电影最鼎盛的80年代摸爬滚打过,得到了那么多商业片导演的青睐,在这方面肯定有过人之处。有她来平衡张艾佳的文艺范,那最好不过。
张潮终于做好了决定,点了点。
王仲军大喜过望,道:“你们三位合作,是珠联璧合,票房一定大卖!张同学,我们来谈谈改编权的事吧。”
何冀萍和张艾佳识趣地退了出去。
而张潮经过和王仲军的讨价还价,最终把“改编版权+编剧费用”,定格在120万元这个价格上。
按照比例估算,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应该不会低于1200万元。与何冀萍估计的差不多,在2004年,就是一部中等投资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