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双管齐下 (第2/3页)
找了几名领导,又是写保证书,又是写检讨书
他们《读者文摘》背靠着甘肃人民出版社,加上销量可观,省里的同志还是很珍视他们这一部杂志的。
经过斡旋,省里找了一些普遍对《读者文摘》杂志有好感的专家,这么一来,讨论后的结论就是:
“有问题,要整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整改”的言外之意就是可以继续办。
曹克己开会决定,先配合整改,等整改结束,再把被扣下的几期内容合刊出版。
这对《读者文摘》来说算说是一个最好的结果了。
不过造成的损失也极其巨大,这损失巨大到足以令每一个《读者文摘》的编辑心痛。
要知道,他们杂刊销量如今正处于增长期,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得不中断长达几个月时间的发行。
毋庸置疑,这次整改会极大的打击到他们《读者文摘》发行量的增长速度。
但杂志社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比起丢了小命,这样被扇一巴掌的惩罚已经让他们很庆幸了,至少他们从这次足以杀死他们的事件中活了下来。
“唉,知足吧。”
“你说说这个许非,这人逮着咱们杂志对付干啥?”
“就是,莫名其妙的。”
《读者文摘》的编辑们,对许非的怨气达到了顶峰。
完全可以说,整改的这一巴掌,就是许非扇到他们脸上的。
这事儿那是越想越气。
《读者文摘》分明和这个许非无冤无仇,居然给他们搞这么一出,让他们平白无故吃了这么大一个亏。
这人也太欠了!
可是他们又没这许非的任何信息,连个还手的招数都没有。
编辑们骂骂咧咧,没想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读者文摘》的编辑们很快又收到一封信,这封信来自香港,署名同样是《读者文摘》。
为什么出现两个《读者文摘》呢?
因为此《读者文摘》非彼《读者文摘》。
这是美国的《读者文摘》。
1922年创刊的一部月刊,之后陆续出版世界各国文字版,逐渐成长为全球读者最多的杂志。拥有48个版本,涉及19种语言,畅销于世界60多个国家。
是世界上最畅销的杂志之一。
在60年代,《读者文摘》的国际中文版创刊,在香港和宝岛省两地都有出售,首任总编辑是文豪林语堂的女儿。
这个国际中文版的《读者文摘》,也少量的进入了中国内地,在内地发行。
可惜水土不服。
每期刊印数只有数百本,没产生影响力,也赚不了钱。
甘肃的《读者文摘》,收到的这封信正来自于这个美国版的《读者文摘》。
对方以遵守国际版权公约为由,禁止他们甘肃的《读者文摘》继续使用《读者文摘》这个名字。
编辑部的人看完这封信顿时觉得天旋地转。
先是被勒令整改,现在名字都不能用了?
妈的,是不是触着扫把星了?
不然怎么这些个糟心事儿就全都凑一起赶着趟来了?!
“这个国际版权公约是什么东西?”
“查过了,瑞士政府发起签署的公约,简单来说就是国际之间的版权保护,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作者的权益。”
“主编,这怎么办?咱们难道改了杂志名?”
“不能改!绝对不能改!”
有编辑极力反对,“这个时候改名,等回头整改完,谁还知道我们是原来的那个《读者文摘》。”
曹克己叹了口气。
对《读者文摘》这个名字的来源,他可太清楚了。
当初他和郑元绪准备办杂志,又不知道办什么,郑元绪有一个香港朋友给他邮来了几本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参考。
俩人看完这本除了中国以外都很出名的文摘后,立马决定开抄。
就这样,在美国《读者文摘》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甘肃兰州的《读者文摘》正式创刊。
曹克己算是没想到,他们这个小杂志居然真的会进入美国《读者文摘》的视野。
此刻听着同仁们苦口婆心,他也在斟酌着对策。
名肯定是不能改的。
和编委们商讨一下午,最后想出一个不讲武德的对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