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三”的哲理 (第2/3页)
“木犀草号。”
“对对对,就是这个木犀草号,这是什么个案件?”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桩法律事件,木犀草号从南安普顿驶向悉尼的途中遭遇海难,四名船员登上了救生艇,后来为了生存,其中的三名船员杀死并食用了另一名船员,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
英国政府认为应该将其中两人依谋杀罪起诉,而后三人均被法院判处死刑,但基于当时的民意与人道立场,女王特赦了这三人,将死刑改成了监禁半年。”
“这也太不公平了!”
聂华苓有些愤怒,“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就可以合法地剥夺他人的生命,那人性在哪里呢?没有了人性,那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江弦点点头,笑着说,“所以我在里写过一句话:比动物更可怕的是人,比人更可怕的是‘人眼里的动物’。”
聂华苓马上回忆起,这是《漂流者》中江弦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人眼里的动物”
傅三明对广善寺的饲养员说:老虎也是有灵魂的,我看着他的眼睛就知道了。
饲养员说:不对,老虎是没有灵魂的,当你看着它的眼睛,你其实什么也没有看到,仅仅看到了你自己的倒影。因为你是人,你按照人的视角去观察动物,你在动物身上看到了酷似人的特征,但动物仍然只能是动物,不可能是人。爱动物其实是爱人,相信动物其实是相信人。
“理查德.帕克是傅三明的兽性对吗?”聂华苓说。
“你怎么理解都行。”
江弦轻笑道:“更多时候,我把作者当做一个带来故事的人,而不是出题人,解读故事也不是做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想怎么解读,那都是读者的事儿。”
聂华苓欣赏的点点头。
“那我就说说我的看法,我记得你在里一直强调,救生艇上半掩着一块帆布,理查德.帕克就在帆布下面,那就是被人埋藏在心底的兽性,你说不准它什么时候就从帆布下面钻出来真好,江弦,你写的这篇震撼到了我。”
“您过奖了。”
江弦自谦一句,“聂老师,我就先回去了。”
“再见。”
聂华苓和江弦道别,脑海中仍旧不断回忆着《漂流者》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精彩吗?
聂华苓不得不说,还不错,绝对是个一流的大海求生的故事。
那第二个故事精彩吗?
倒也不至于,只是个干巴巴的,不怎么令人兴奋的故事。
但两个故事结合在一起。
大海求生一下子就不那么简单了!
它过渡到人心,试探人心可以抵达的边疆。
聂华苓在读完江弦写的第二个故事以后,有种被欺骗了的感觉,就好像前面看了那么长的旅程,原来都是虚假的。
但此刻回过头来一想。
江弦好像并没有骗她。
到底相信哪一个故事,这取决于她自己。
翌日,吕嘉行、谭嘉这对夫妇,又请几位中国作家去家里做客。
江弦把一大家子全带了过去。
“这么漂亮的房子啊。”饶月梅一进门就很喜欢。
“我们改建过了。”
朱琳问谭嘉,“你们改建是要在美国定居了吧。”
谭嘉看一眼江弦,笑着说,“恰恰相反,是为了卖出去它。”
“是么。”
大家吃上午饭,谭嘉和吕嘉行的两个孩子也在,大家逗弄着他俩。
因为都是中国作家,所以说的都是国语,没想到两个小孩儿也用国语对答如流。
找了个间隙,吕嘉行跑过来问江弦考虑的怎么样了。
“我已经准备买下来了。”
“太好了!”
吕嘉行高兴的恨不得亲他一口,“江,你要相信,这绝对是一幢非常棒的房子。”
“你就这么想回去?”江弦笑着问。
“当然!”
吕嘉行给江弦说,他和谭嘉两人已经来美国十几年了,可是这里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所以他认定自己是要回去的。
“我看出来了,你的两个小孩中国话说得都很好,很标准,也很流畅。”
“我在家里命令他们说国语,如果对我说英语,我是不会回答他们的,否则他们会忘掉中国话。”吕嘉行说。
“你真是把回国的一切准备都做好了。”
“总之,你帮我解决了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