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火红年代,我在陕北当知青 > 第018章 从此独立门户了

第018章 从此独立门户了

    第018章 从此独立门户了 (第2/3页)

乡亲们也不容易,他们分口粮的时候都是需要补差价的。

    而我们身为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怎么着...也不能比乡亲们做的更差,对不对?”

    “对对对,王硕同学说得对,我们这些知青,哪怕再苦再难,也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嘛!”

    “大队长,您算算,我该补多少差价?”

    马璐开始带头掏钱。

    只见她手里攥着一把毛票,摆出一副急不可待的样子。

    好像多欠生产队一分钟的债,就是莫大的罪过一样。

    既然有人主动向生产队集体交钱,那在场的大队干部们,当然不会客气!

    当场就有三十里铺的会计,拿出钢笔、小本本,以及算盘,和在场的知青们开始算账。

    在这个时期。

    大多数地区的生产队社员,一个壮劳力的口粮,最高分配标准通常都是每个月30斤。

    这样算下来,一年就是360斤口粮。

    所以才有了那么一句“够不够,360”。

    每个月30斤听起来很多,但其实这些都是连皮、带水分的毛粮。

    真正要去皮之后,顶也就能落个20斤出头的口粮。

    根本就不够吃。

    大家伙还得想办法弄点野菜,弄点瓜果什么的往里面掺,才能半饱不饱的,把一年给勉强对付过去。

    南方生产队社员们的口粮,是这种情况。

    但在陕北这个地方,因为分配给社员们的口粮里,包含有大量的窖藏红薯和土豆。

    这些连皮,而且还带着大量水分的“口粮”。

    那就没办法按照南方那些生产队社员,所分配的小麦、稻谷、玉米,以及红薯干这种粮食相比较了。

    所以三十里铺生产队的社员们的口粮,每一个壮劳力摊下来,一个月是36斤。

    比起南方那些生产队社员,口粮标准要高出6斤。

    只听见噼里啪啦,一阵算盘声响过后,生产队会计开始给大家报账:“散蔓一斤,按照2分3计算,每个人的定额,一个月是8斤,3,8,24,28,16...”

    “黄米每个月是3斤,每市斤差价是9分5,这里算下来得2毛8分5厘...”

    “全麦粉,每个人是2斤半,每斤1毛零6,玉米粒每个人5斤7两,按照每斤8分7计算...”

    最终。

    按照会算下来,每个知青得向生产队集体账目上,上交2块7毛9厘的差价。

    “会计同志,这是我补交的差价,你点点。”

    “会计同志,这是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