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刘仪同十日拔城 (第2/3页)
三四千。
又这两万三四千步骑中,约有三四千兵,现分散在永济渠以东的各县,由王须达统一指挥,这三四千兵暂不用到清河县城参战,李善道昨日做出今日进军清河的决定后,已给王须达去令,命他只需把永济渠以东的各县看住,使尚未投降的那几个县,不能来援助清河城就行。
再去掉留守漳南、武城两县的各三四百人,李善道准备投入到攻清河城此战的兵力,也就是总共两万人上下,——当然,这是没把郭孝恪所带之黎阳新兵算在内的情况下。
这么多的兵马,加上大量的辎重,不好同时进军。
武城县城离清河县城才百来里远,官道只有一条,如果同时进军的话,可能前部已到清河,后部还没出发,所以最好的进军方式是分为至少两到三部,相次进军。
李善道昨天已经选好了先行出发的部队,由刘黑闼、陈敬儿率领,共五千步骑,今日出发,——就是苏定方适才在大营外时看到的那些出营集合的步卒、骑兵;刘黑闼这一部兵马之后,是辎重部队,由张升、罗忠率领,也今日出发;余下的一万五千人,他自领之,明早出发。
如前所述,在驻地(军府)时的层级编制,和行军作战时的层级编制是是不同的。
在驻地(军府)时,是以团为骨干编制;一个团才两百人,还没有后世的两个普通连的兵员数多,单只驻扎、日常操练时,固是已足以起到管理兵士之用,然若当战时,显然就不足以做为一个“作战单位”使用了,是以,行军作战时,就需在团以上,再编一个行军“大团”。
这个“行军团”的人数,没有固定之数,属於临时的作战编制,通常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编。
比如杨广征高句丽时,兵马众多,打的又是灭国之战,所以他编的“行军团”就大,骑兵两千人一团,步卒八千人一团。
李善道这一回打清河,不算郭孝恪部和王须达统领在外之部,共计打算动用的兵马才两万人,而且打的也不是灭国之战,只是一个清河县城,是以,他当然就没必要编这么大的行军团了。
上次攻薛世雄营时也编行军团了。
打薛世雄营这一仗,共编了大小十好几个行军团。
最大的团是陈敬儿所率攻其西营之团;次则是萧裕所率,截於营北之团和高曦所率之两千人的预备队团;其余的多是两团四百人编以成为的一个行军团,如董法律、王须达所领的都是这样的团,专门负责某段营墙、某片营区的进攻。
这一次,根据攻清河城和攻薛营,作战环境上的稍有不同,在行军团的编制上也做了些变化。
决定不再编陈敬儿所率的那样,担负了某个方面的进攻之任的数千人之大团,因为用不上。
但同时,也不再编只以两个团为一组的行军团,因为清河城的城防远远比薛世雄营坚固,如果仍然只以四百人为一行军团,李善道担心可能兵数会有些不足,当调某行军团上阵,把之投入战场后,也许会伤亡太快,不太好能够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一直保持猛烈的攻势。
故此,经与刘黑闼等的商议,李善道决定,这次打清河县城,按三种标准来编行军团。
一种是,少数团,如预备队团,仍以两千人的规模来编;一种是,多数团,或者说,就是用於攻城的主力部队,按五个团,即千人的规模来编为一行军团。
以上两种是步卒团,再一种是骑兵团了,李善道部的骑兵缺乏训练,这一仗也没打算用他们,便仍保持他们原本两百人一团的编制;另外还有萧裕部,也保持他原本千骑的行军团编制。
此际肃立於李善道帅帐前的这十余将校。
便是已任命下去的今日出发的这五千步骑中的各个行军团的团将,以及辎重部队的主要军将。
陈敬儿、罗忠这两位副将,也在其内。
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