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罢黜李承乾 新立太子李治 (第2/3页)
李世民杀心大起,若要交权于李恪,那顾命大臣和辅佐之人,必须要自己钦定才行,至于现在的人,清除了就可以。
“陛下,臣说的还不明白吗?吴王身上有一半流的是隋朝的血,那陛下百年之后,这天下是大唐还是大隋呢?”
长孙无忌激动道。
李世民一怔,李恪的血脉确实是如此,其外祖父便是隋炀帝,身兼两大帝族血脉,哪怕是在华夏的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
原本这样的血脉,当引以为傲,但是现在却也成为了李世民心中的疑虑,成为了李恪登上地位的阻碍。
“可是除了吴王李恪外,朕实在难以从一众皇子之中,找出担此大任的皇子。”李世民摇了摇头。
大唐看似四海升平,但均是内忧外患,历朝历代也都是如此,如果不是有贤明君主镇守宵小,还是难免发生动荡的。
而在一众皇子之中,少有大魄力者,再者,还有不少的皇子年纪尚小。
“晋王敦厚明理,胸有沟壑,身份显贵,可继陛下德志。”
长孙无忌举荐道。
“雉奴年纪尚幼,而且性格软弱,朕唯恐不堪大任。”
知子莫若父,李世民也曾观察过李治,仁德孝顺无话可说,但唯独缺少大气魄。
“晋王年幼,还可以雕琢,陛下如今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去教导,使之能够成为合格的继承人。”
为了李治,也为了自己的权势,长孙无忌可谓好说歹说。
李世民点头,亦是觉得有道理,在自己的教导之下,李治也能有所改变。
不过还是难以下定决心,一旦确立了人选,那么将会在难改变。
“传侍中马周进宫!”
李世民于是下令道,马周是李世民的人,被其安排在了中书省,担任要职。
马周家寒,不是门阀子弟,因为一张奏疏,被李世民发现其才能。
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素有魏征遗风之称。
直言进谏,机敏善谋,为李世民后期重任信任大臣之一。
每有政议,李世民也会询之政见。
无他,马周为国为民,而非是为了一己之私。
大唐风云再起,氏族门阀望风而动,布置后手,拥立傀儡,一旦局势不妙,便会操纵风云。
关陇集团、山东门阀以及江南士族,均开始展露头角,站队分帮。
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八月,于太极殿上,宣旨,立李治为皇太子,并开始监国。
大唐再次大赦天下,通报全国。
压制躁动的朝野,使得人心初定。
这也是李世民的让步。
也因此,大唐与高句丽的关系越发微妙。
如此的变革,对于李承乾的冲击是无疑巨大的。
唐军的将士得此消息之后,对于李承乾的地位也产生了质疑。
甚至,底下有不少军士叛逃回国。
“殿下,辽东道传来消息,唐军将士叛逃已至千人,抓捕而回者,有三百之众。”
林志言道,如此军中变故,不良人第一时间便传来了信息。
“裴将军请示,该当如何处置?”
辽东最靠前沿,加之有人暗中推动,使得军队被全面影响,人心惶惶。
毕竟谁都不想背负上反叛的罪名。
“任由他们去吧,开放关卡,有谁想要回归故土者,发放盘缠,以做路资,让裴行俭不要为难他们,毕竟他们都是有功之士,另外,给所有军卒分发土地,无任去留与否,这都是本宫对有功之士的嘉奖。”
强制手段,能留的住一时,却留不住人心军心。
加上,这些军卒离家长久,早就有了归去之心。
此前就已经显现,不过被李承乾的诸多政策压下了。
这段时间的强留,也不是没有作用,就是为了让这群唐军军士感受到如今高句丽实施的政策,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们。
此次返回,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宣传。
分发土地,更是显仁德之心。
“告诉那些离去将士,他们都土地份额,一直保留,如果以后还回,土地尽还,如果有其他唐民愿搬迁而来,也照样分化土地,一视同仁。”
人口,才是最大的资源。
有如此好的政策,一定能吸引更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