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碾压倭寇 (第3/3页)
惊恐声之中,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
安昙比罗夫也陷入了绝望之中,是对于倭国的绝望。
他就呆呆的站立在那里,忘记了逃亡。
现在也许还能逃,但是之后呢?
“为了大倭国的荣耀!”
但也有少数的倭国军卒,鼓起勇气,向极速冲击而来的军阵,无所畏惧的冲击而上。
但除了血水洒了一地,绽放出了那一刹那的猩红外,没有任何的意义。
“啊!啊!”
见状,安昙比罗夫发红的双眼,朝着唐军发出怒吼声,宣泄着内心的愤恨。
随着轰隆隆的马蹄声接近,他的声音便小了,也是无力了。
这一千军卒,让他宛如面对的是十万大军,气势以及战斗力都远不是一千人所能营造而出的。
他见识到了一种全新的战斗模式,这与他们在水上作战完全不同。
也许,还有希望。
安昙比罗夫涣散的目光,终于有了神彩。
他找到了希望,那就是放弃陆路,远航他国,才能有一线生机。
不然,想要面对唐军的兵锋,肯定是不可能的。
为了倭国的延续,他必须要逃出去。
安昙比罗夫急忙调转马头,一头扎入了逃亡的人群之中。
“倭军溃逃,每三十人为一伍,追杀敌军,扩大战果。”
军阵自外而内,逐渐的分散开来,化整为零,又重新组建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团体。
倭国地势陡峭,除了为数不多的平地山谷外,都是山陵。
极大的阻挡了逃亡的倭寇。
唐军在后,张弓射箭,进行点杀。
能逃出者不多,此役下来,斩敌过半。
别看之前,是一边倒的屠杀。
但是真正要杀掉,还是极有难度的。
倭寇又不傻,站着让你砍。
古时讲什么杀敌十万,破敌十万,都是在夸大其词。
一场战役下来,杀死掉的人,最多也就万多人而已,更多都是逃亡出去的败兵。
追杀了十余里之后,马力不足之后,为了保险起见,程名振才下达了收兵的命令。
一千战五千倭国精锐,一面倒的屠杀。
在唐军他们的眼中,这并不是什么可以傲人的战绩,以少击多,本就是家常便饭。
这就是唐军的统治力。
尚武的朝代就是如此,对战番邦,就是有十足的碾压力。
能战胜唐军的也唯有唐军。
对待这些倭寇,都不需要运营兵法便能取胜。
没有灭过国的唐将,都不能称做名将。
这无疑是对于唐军的战力给与了十足的肯定。
李绩参与灭掉的国家很多,也有亲自指挥过的行动,但这并不能全部归功于他的领导。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军的整体实力太强大了,而番外诸国太弱了。
要知道,对内的战役之中,李绩可是常败将军。
被宋金刚击败过,更是被窦建德俘虏过,先后三次败于刘黑闼之手,战绩可查。
以至于在把李绩位列为武庙十哲之一后,人们都是保留着怀疑的态度。
认为是德不配位,拉低了十哲的整体水平。
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好像随便一个将领出来领导,都能打出灭国的战役来。
因为那就是理所当然。
所以李绩的战绩水份较大。
冷兵器的对战巅峰,还需要看华夏的内战。
战略和谋划都运营到了极致。
所以李承乾对于李世民的忌惮,是对的。
他可是名将的收割机,以少胜多的天花板,几乎是一人的军事才能夺得了整个大唐江山。
当时他的那些对手,可都是有把李绩吊起来打的实力。
一对比之下,才会让人发觉天可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无与伦比的。
很多人都反以为李世民的武功是吹出来的,以为也就是那样。
认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是夸大其词了。
其实不然,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打仗最厉害的还是中原的军队。
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均是如此。
而李世民就是在这样的华夏大混战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问鼎的第一人。
让诸多枭雄沦为了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