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章 六月历史大事件(月票加更3.2K) (第1/3页)
这个所谓的面试,其实就是老师现场口头提问,让考生来回答。
试卷上的难度如果拉不大,在这个场合下就会直接拉得非常大。
在这个场合下,老师可以基于考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即时追问、延伸或提出更复杂、更综合的问题,这种即时互动是允许考官根据考生的实际水平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面试不仅考察知识记忆和解题能力,还能更直接地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临场反应、语言表达、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融会贯通能力,例如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复杂病例,这些都是纸面考试相对难以充分考查的方面。
理论上,考官可以提出远超常规笔试难度的开放式、探究性问题,以测试考生的上限。
试想一下,在紧张、限时的口头问答环境中,考生缺乏像笔试那样的思考时间和容错空间,例如笔试的话可以跳过难题先做简单的,在这个场合下,任何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不深刻或思维不清晰的地方,在考官的追问下更容易暴露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当笔试的区分度不够,而招生名额有限时,复试就必须承担起更严格筛选的任务。
老师们连夜修改复试的考核程序,就是为了应对笔试高分扎堆的局面,特意增加面试环节来“把难度拉得非常大”,以此选拔出最拔尖的、综合能力最强、最经得起即时深度考察的考生。
这个环节就是用来拦住大部分人的。
就像是上辈子一些公司招聘的时候,总会有些奇葩的问题,面试凭借其动态难度调整、多维度综合能力考察,以及有效暴露短板的特性,成为了在顶尖竞争者中拉开差距、实现更精准选拔的必然选择。
只要在笔试拉不开差距的情况下,面试自然成为了大幅提升复试整体难度和区分度的关键环节。
他们甚至不用过多的调整复试题目的难度,就可以做到高效率的筛选。
当然了,这里面唯一需要确定的一点就是公平性。
考官如果看一个人不顺眼,他甚至可以提出很难为人的问题,然后让考生完全没办法回答。
所以这些问题应该也会被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里。
虽然没办法保证绝对公平,但是可以保证相对的公平。
其实方言也记得上辈子的教授说过,他们的面试时间很短,只是问了两个问题,他还以为只是开场就已经结束了,让他出去的时候他还以为自己是被淘汰了,结果后面才发现是被录取了。
搞到教授也不太清楚到底是考官看自己顺眼,还是因为自己回答的特别快,让考官感觉自己应该被录取。
反倒是有些被录取的同学一连被问了好几个问题,这才通过了考试。
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人运气的考验。
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复试的难度成了一个未知数,班上的人想要通过考试,就要尽量知道更多的东西,不断的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够通过考官的面试。
然后,这个消息在分析过后,让大家再次卷了起来。
而且还有人担心其他的事情,比如宋建中就找到方言,问道:
“方哥,你说考核的老师是不是应该都是咱们学校和研究院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