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长河锁浪 > 第四十二章 专家来访

第四十二章 专家来访

    第四十二章 专家来访 (第2/3页)

计院领导的陪同下,林师长一大早便笔挺地站在营地外迎候,神色凝重而又满含期待。远处,一辆辆吉普车风驰电掣般驶来,车轮滚滚,扬起漫天黄尘,好似移动的沙云,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车队稳稳停下,车门接连打开,苏联专家团如期而至。

    达维多夫组长率先下车,他那高大魁梧的身形在飞扬的尘土中格外惹眼。笔挺的黑色西装,擦得锃亮的皮鞋在沙土上踏出一连串清晰有力的脚印,每一步都透着一股子沉稳劲儿。他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冷峻深邃,目光如炬,缓缓扫视着营地,从一顶顶简陋的帐篷到穿梭忙碌的队员,脸上波澜不惊,只是双唇微微抿起,让人难以揣度他心中所想。

    “热烈欢迎各位苏联专家大驾光临,指导我们工作!”林师长赶忙迎上前,热情洋溢地伸出手。

    达维多夫轻轻握了握,语气淡淡的:“希望此次考察能有所斩获。”

    随后,众人被引进临时搭建的会议室。屋内空间逼仄,几张拼凑起来的桌子和简易木椅挤在一起,显得十分局促。墙上挂着几幅工程图纸,纸张边缘已然泛黄,被戈壁滩上的风一吹,轻轻晃悠着。

    达维多夫坐在会议桌首位,面前摆着一份工程资料。他随意翻了几页,眉头不经意间皱了起来,脸上浮现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神情。他抬眼看向张志成,冷冷说道:“就凭这种代水泥,真能扛得住戈壁滩这恶劣环境?就你们目前给出的数据,我持保留意见。”

    张志成不慌不忙站起身,腰杆挺得笔直,目光坚定自信,直视达维多夫的眼睛,沉稳有力地回应:“达维多夫同志,我们这就可以现场演示给您瞧。实践出真知,数据固然重要,可实际效果才最有发言权。”

    达维多夫嘴角浮起一抹淡淡的嘲讽,说道:“行,那就让我见识见识你们的成果。”

    张志成朝身后队员使了个眼色,队员们立马行动起来。他们手脚麻利地将混合料填入自制模具,那模具是用简单铁皮打造的,表面锈迹斑斑,可依旧结实耐用。队员们动作娴熟、有条不紊,每个步骤都烂熟于心。紧接着开始人工夯实,沉重的夯具一下又一下砸在混合料上,发出沉闷有力的声响。

    达维多夫在一旁冷眼旁观,脸上毫无表情,双手抱在胸前,眼神里透着一丝轻蔑。“就靠这些简陋工具和粗笨法子,能捣鼓出啥好东西?”

    可随着夯实工作持续推进,检测仪上的数字节节攀升。等最终显示强度达标时,王力站在一旁,忍不住咧嘴笑了,故意扯着嗓子说道:“达瓦里希!这就叫因地制宜。咱结合这儿的实际情况,研发出合用的材料,可不是照搬书本!”

    达维多夫脸色微微一变,眼里闪过一丝惊讶。他着实没想到,这些看着不起眼的方法竟能取得这般成效。他微微点头,没再多说,只是把目光重新投向那份工程资料,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苏联专家科瓦廖夫抬起头,手指轻轻敲着资料上的一处数据,神色严肃地说道:“关于这个排盐碱的时间节点安排,我有疑问。按照你们的计划,在这样高温且干燥的戈壁环境下,选择在此时进行大规模排盐碱作业,能达到预期效果吗?在我们苏联治理盐碱地的经验里,高温干燥会使土壤中的盐分迅速结晶固化,极大增加排盐碱的难度,这可能会让整个排盐碱工程事倍功半。”

    张志成微微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沉稳地回应道:“科瓦廖夫同志,您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但我们经过多次实地试验和研究,发现戈壁滩虽高温干燥,但每年特定时段会有少量但集中的降雨。我们计划赶在降雨前后开展排盐碱作业,利用雨水先对土壤中的盐分进行初步溶解稀释,之后再配合我们研发的特殊排盐碱设备与工艺,能更高效地将盐分排出。同时,我们还在土壤中添加了自主研制的化学改良剂,能在高温环境下辅助盐分溶解,增强排盐碱效果。之前做过的多次模拟实验,结果都显示这样的安排具备可行性。”

    科瓦廖夫听后,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和身旁的几位专家低声交流了几句。随后,一直沉默观察的女专家叶莲娜开口了,她指着工程资料中关于水利设施运输路线的规划说道:“你们规划的这条运输路线,要穿越一段地势复杂的沙丘区域。据我所知,沙丘流动性强,车辆极易陷入,这会严重影响材料的运输进度,进而耽误夏秋两季作业的最佳时机。为何不选择绕开这片区域,而是执意穿过呢?”

    张志成接过话说道:“叶莲娜同志,您的担忧我们完全理解。但经过我们反复勘察和测算,绕开沙丘区域虽然能避免车辆陷入的风险,但路程会增加近三分之一,这将大幅提高运输成本,而且会耗费更多时间,”

    叶莲娜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认可,但紧接着又追问:“可即便如此,在实际操作中,意外情况仍可能频繁发生,你们准备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太大影响?”

    王力与张志成对视一眼,坚定地说道:“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车辆故障、恶劣天气等情况,都有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旦发生意外,能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处理。同时,我们还准备了备用的运输路线,以防万一主路线无法通行。此外,我们对程的各个环节都设置了灵活的时间调整机制,即便运输环节稍有延误,也能通过后续作业的紧凑安排,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保证整体工程进度。”

    苏联专家们听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达维多夫轻轻抚摸着下巴,目光在工程资料与中国建设者们的脸上来回扫视,缓缓说道:“从你们的回答中,能看出你们确实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思考。”

    说着,达维多夫随手翻开了一本工程日志。林悦猛地快步上前,伸出手指指着上面一块暗红色血迹,声音略带激动:“这是志成在暴雨夜护资料时,伤口崩裂留下的。那天夜里,雨下得跟瓢泼似的,洪水眼瞅着就要冲垮营地。志成啥都不顾,一门心思就想保住这些资料。结果伤口被雨水一泡,裂开出血,他硬是没往后退半步。”

    达维多夫闻言,眉头微微一蹙,凑近仔细瞧着那页日志上的血迹,仿佛能透过它,感受到当时紧张危急的情形。他抬头看向林悦,目光里多了几分审视。

    林悦接着说道:“这些日志,记录着咱们工程队在这儿的日日夜夜。每一个数据,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大伙的心血和汗水呐。”

    说着,林悦大大方方地拿出随身带着的医疗记录。那是一本泛黄的本子,上头字迹工整清楚。她一页一页慢慢翻着,展示给苏联专家们看。每一页都详细记录着工程关键节点和队员负伤的日期。

    “你们瞅瞅,这儿明明白白记着,23处工程关键节点,跟 11名队员负伤的日子,完全能对上。那些艰难时候,队员们没一个当孬种的。他们用自己的身子,护着这项工程呐。”林悦声音微微发颤,眼眶里闪烁着泪光。

    苏联专家团一时都沉默了,会议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达维多夫摘下眼镜,掏出一方手帕,慢悠悠地擦拭着。他动作迟缓,像是在消化这些惊人的信息。他压根没想到,这些中国建设者为了这项工程,竟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过了好一会儿,达维多夫低声说道:“你们这是在用血肉挖渠,用生命躯筑坝。”他声音低沉却极具震撼力,这一刻,他先前所有的质疑和嘲讽,都化作了满心的敬佩与尊重。

    张志成看着达维多夫,心底涌起一股难以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