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彭湘湉 (第2/3页)
藻丝织物上变幻的磷光漩涡,会感到一种来自时间尽头的回响,并非声音,更像一种沉眠的脉搏,微弱得几乎消散在星尘里,却又固执地存在着。
我在想,在这片星砂漏尽之前,在海床尚未托起岛屿的最初之暗里,是否曾有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存在”苏醒过呢?它们的“思”与“在”,或许并非血肉之躯,而是光的涟漪、暗流的低语,或是某种我们无法触及的“形态”,它们的时代,如同被巨浪抹平的沙画,早已湮灭无痕,然而,让我感到奇妙的是,它们并未完全消逝。
我深信,其中有些最古老、最坚韧的“回响”,或许从未真正死去,它们只是沉入了时间的更深层次,如同沉入渊底的珍珠,或是化作了星轨间无形的引力,以一种我们无法理解、无法直视的方式,依然徘徊在宇宙的褶皱里。
而我,渺小而短暂,是如何感知到这些几乎不存在的“存在”呢?显然并不是通过冰冷的刻度,而是依靠灵魂的初啼!
那些最早的歌谣,那些在篝火旁颤抖着讲述的故事,我们的先祖,用恐惧、用敬畏、用懵懂的好奇心,或许早就捕捉到了这些“回响”投射在心灵之幕上最模糊的残影。
于是,神祇、怪物、游弋在深渊的巨影、低语于珊瑚丛中的精魂, 这些斑斓而奇诡的“名相”诞生了咯。
我是不是写的有点恐惧了?请不要害怕,也许祂们从未存在。
下面是我的猜测。
也许祂们不是谎言,祂们是我们灵魂与远古“回响”共同编织的“织物”,以上是我设定的有些范围咯!
每一则传说,都是一根脆弱的丝线,都试图将那不可名状、早已消亡的世界,与我们颤抖的手指连接起来,这些故事,是记忆的磷火,在时间的寒夜中幽幽闪烁,映照出早已不在的“形态”最朦胧的轮廓。
我嗅着空气中残留的星尘花茶与暖木烟霭的气息,似乎也能触碰到一丝丝来自远古的、非人的“余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