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什么技术复刻爱好者怪癖! (第2/3页)
了就是为了不让外界怀疑,现在的NASA,或者更准确来说现在的阿美利肯航天产业已经做不到复刻F-1了。
贾勇还没等张小强回答,他就自言自语道:“不是,这份报告是真的吗?
NASA有Rocketdyne实施的所谓F-1生产知识保留计划,留下了20卷技术文档,就算林教授把这20卷技术文档从NASA那拿到了,也没这么快吧?
我们都是老航天人了,很清楚复刻F-1最大的难点不是技术。
现在的技术和60年代比起来进步了,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是进步了。
但这种进步对于技术复刻来说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林教授要做到两个月复刻F-1,那得对F-1每一个缺陷容忍度都掌握了,这是人能做到的吗?”
所谓缺陷容忍度是指,工程和理论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的工程中,不是每个部件都需要完美无缺。
工程师们会通过经验和测试,确定哪些缺陷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安全性或可靠性。
甚至这些缺陷,本身就是发动机能够正常运转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个缺陷有可能反而会运转不起来,甚至是爆炸。
这就跟代码屎山归代码屎山,可你要是修复你以为很简单的bug,结果就是整个屎山爆炸,程序彻底运转不起来。
F-1发动机的工程师在制造和测试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缺陷对性能无影响,逐渐形成判断。
后续F-1发动机进行大量地面测试,通过这些测试,工程师确认哪些缺陷不会导致失败。
而且1960年代的制造更多依赖手工,工程师在现场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决定某个焊缝是否需要重做。
然而,这种知识往往是只停留在脑海里的知识,未完全记录在书面文件中的经验。
比如,工程师可能在头脑中记住这个部位的气泡如果小于1毫米就没事,但这种细节可能未写入蓝图或技术文档。
甚至有可能这个部位没有气泡反而会有问题。
换句话说,这有可能是复制一幅名画,画家知道某些笔触是故意留下的瑕疵,增加画的艺术感,但这些细节没写在说明书上。
现代画师有画的草图,但不知道哪些瑕疵是画家有意为之,结果画出来的可能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少了原作的灵魂。
张小强自然清楚贾勇说的是什么,他苦笑道:“是的,我也很难理解。
作为和教授长期一起呆着,我这段时间甚至像是他的助手,我以周为单位去复盘我们这周的进度,做了什么,有哪些成果,每次细想我都会觉得很恐怖。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逆向破解,是在知道技术路线的基础上,然后一点一点的去磨。
类似我用这个材料试试看,在这里先造一个原型机出来然后去做地面测试,如果地面测试的效果不错,那再进入到下一步点火测试,看有什么问题。
都是一点一点的磨。
有无数大的分支,然后在每个大分支下还有很多小分支,要花很长的时间和资源去试,试出哪条路是通往最后的结果。
甚至有可能最后走到的结果,和人家原本做的东西有微小的出入,只是这种出入,更准确点说叫误差,是在允许范围内。
但林教授的感觉就好像是他开了全图,知道要往哪走,这条路哪里会有水坑,哪里会有怪物,你要怎么规避这些风险都一清二楚。”
张小强有些恍惚。
此时办公室里,贾勇幽幽道:“我知道林教授的自信是从何而来的了,确实如同他所说的一样,他对阿波罗登月了如指掌。
这是他底气的来源,也是阿波罗科技这个名字的来源。
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但只有这一种解释。”
需要讲逻辑,但现实不用。
在六院那个庞然大物面前,没有任何逻辑,哪怕华国航天的专家们来来回回去参观了无数次。
各种地面测试,热火测试来来回回来,不过是再次击碎人们过去所理解的常识。
(NASA官网1968年完成的F-1发动机)
“不是,林教授这是什么变态的嗜好啊!”
听说这事的华国航天专家们在参观完F-1之后很是无语。
张小强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